关于调整我市生猪品种结构提高猪肉品质的建议
2010年06月27日 来源:本站原创 评论:0 点击:
关于调整我市生猪品种结构提高猪肉品质的建议
乐良荣 蔡华东 赖 华
内容简介:
引进产仔性能好、肉质鲜美的我国地方优良品种,对本市生猪进行改良,达到提高生猪进行改良,达到提高繁殖率,改善猪肉品质,提高市场占有率并有着现实而深远的意义一事。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快速提高,越来越多的人希望吃到香浓、鲜嫩、可口的猪肉的需求量增多,根据我市的实际情况,我们认为:我市尽快采取有效措施,逐步提高高猪肉的品质,创立自己的肉猪品牌,以提高我市猪种的竞争力,获得较好经济效益,满足人民生活需求。无疑,这对促进我市今后猪生产的发展,将有着重大的现实意义。
一、国外种猪结构现状
世界上猪的品种有300多个,但目前常用的只有10多个,尤以大约克、长白、杜洛克、汉普夏四个品种数量多,在世界的覆盖面广。这四个品种的生长速度快,日增重800—1000克,料肉比2.4—2.7,出栏率在150%以上,瘦肉率高,一般都在60%以上,即63—65%。由于世界养猪多以出栏率与瘦肉率的高低作为衡量生产水平的综合指标,因此,一些发展中国家,包括我国,花大批资金引进这四个品种对本地品种繁殖性能低(经产母猪窝产仔,约为10—11头);肌纤维粗(在63微米以上);PH值低、肌间脂肪少(低于3%,含量在2.3—2.72%之间)等的缺陷。同时,还会产PSE和DFD猪肉,口味差,而且这两项指标在较长的时间内都难以解决。如法国和丹麦为了解决这些品种产仔率低的问题,法国用了30多年改良这一性状却没有有取得多大进展,收效甚微,不得已才引进我国太湖猪产仔多的优良基因,使这一性状才得到改进。丹麦用了50年的时间,才将每胎产仔增加了1.0头。
二、国内种猪结构现状
我国养猪有近万年(11310±180年)的历史,有400多个品种,至2003年只有75品种存在。上世纪九十年代中期至今,由于强调提高生猪出栏率和瘦肉率,全国各省(市、区)从国外大量引进大约克、长白猪、杜洛克等品种,建立纯种种猪场,要求生产肥育猪中80%以上是杂交种。外销广东的肉猪要求嘴尖屁股大而园,背腰宽而直,肚腹不下垂,一名话,瘦肉率越高越好,而把肉质要求抛在一边。
与此同时,我国也有部分省、市非常重视地方的保种工作,出台了一些扶持政策和扶持资金。如北京黑猪、太湖猪、山东黑猪、四川荣昌猪、广西陆川猪、巴马香猪、湖南汀西黑猪等,有的已形品牌,并采取政策资金扶助和优质优价等措施,促进生猪生产的良性发展,他们的经验值得借鉴。
三、我市猪结构现状
目前,我市母猪数为30.65万头,90%以上是二元杂交母猪,其余为引进的外国纯种大约克、长白猪、杜洛克。从上世纪八十年代后期至今,我市大量引进外国猪种对本地猪进行杂交改良,对提高生猪的出栏率和瘦肉率,发展生猪生产起到极大作用。但是,由于片面追求提高生猪的瘦肉率,而忽视了本地生猪品种的保种,致使本地生猪产仔数多,猪肉品质优良等基因濒临消失。为此,笔者1998年《赣州地区畜禽品种选育规划意见(1998—2005)》中,提出建立瑞金三花猪纯繁基地、赣州白猪原种场等建议,由于省有关部门对猪的地方品种保种经费停拨,致使我市的地方品种种猪和赣州白猪消失,仅石城等偏僻乡镇尚存少量黑猪品种。
目前,我市肉猪多为外国品种纯种杂猪和混杂猪,上市猪肉缺少鲜红颜色而多带暗红色,口味极差,城镇居民反应强烈,他们说“如今吃猪肉像吃树皮,无味”“晒的香肠无油滴,黑色硬粗,无香”。猪肉的品质直接关系到民生问题,也关系到我市今后猪在省外市场的上有份额。因此,引进优良地方品种猪,调整我市猪种结构,改善猪肉品质,已是迫在眉急、势在必行的决策措施。
四、建议
(一)建立核心群。引进湘西黑猪(浦市黑猪,下同)母猪100—200头,公猪6头进行杂交改良。主要原因是:
1、湘西黑猪是地方优良猪品种
2007年5月入选国家种质源基因库,是34个国家级遗传源保护名录的猪品种之一。它具有性情温顺,搞逆性强,繁殖高,耐粗饲,肉质优良等特点。
2、体型较大,繁殖力高
成年母猪体重93—129kg体长125—138cm,体高65—71cm,胸围115—123cm,成年公猪体重103—121kg,体长127—136cm,体高69—80cm,胸围117—121cm。体躯较长,背直,腹中等大,腹线近于平直,四肢粗状较直,母猪乳头4—9对,且排列均匀。宜作为杂交母本与杜洛克杂交。
湘西黑猪繁殖高,经产母猪平均窝产13.45±2.18头,说明排卵多,胎盘效率高,估测在5.0以上(梅山猪6.5,广东大白猪4.89,外国品种均低于4.7)。仔猪断奶成活率12.35±1.66头。
3、育肥性能与胴体性状较好
肥育猪适时屠宰体重为75—90kg,生长肥育平均日增重350—500克。80kg体重的屠宰率在70%以上,胴体瘦肉率不低于43%(也有报道瘦肉率为48.27±2.75)
4、肉质好
经测定,湘相黑猪,从HP什指标5.3—5.7(外国猪的PH值低于5.0);肌肉含脂肪4.3—5.9%(外国猪的含量2.3—2.7%),高于外国品种猪的一倍多,肌纤维细维细度约40微米左右(外国品种猪的肌纤维细度63微米以上),是外国猪肌纤维细度的2/3。肉色鲜红光亮,大理石纹评分达3.5—4.5(5分为最高分)。以上数据证明湘西黑猪的肉质优异。
(二)技术路线
1、原种选育
引进后,必须制定本品种的选育方案(包括选育指标、选择强度),按40%的母猪留种,60%母猪与杜洛克杂交利用。
2、杂交改良利用
据国内经验,湘西黑猪与杜克杂交优势明显,杂交后代的各项指标是否达到预想指标要求。
3、推广杜黑杂交猪
1、选定一个有资金、有人才、有远见和开拓精神的养殖企业家,由他牵头赴湖南沅陵县、凤凰县、泸溪县浦市镇等地实地考察后,决定是否引进。
2、加强政策支持和资金投入
由于猪的选育工作需要进行各种测定,淘汰一些性能表现差的猪,需要一定资金作经费保障,即使是企业来承担,没有政府扶持,也难以继续坚持下去。为此,建议市财政每年从农业产业化资金中列支专项经费50—100万元,实行专款专用。加大争资项力度,如果决定要引进湘西黑猪,也可以作为实施项目来争取国家及省项目资金及各方支持。
4、建立龙头企业,形成产供销一体化的生产格局。依托龙头企业,发展小规模、规范化、标准化养殖,推进湘西黑猪杂交猪商品生产的模式化和市场化进程。
作者:乐良荣:市专家联谊会专家、市老龄科协会会员、研究员
蔡华东:市畜牧兽医站高级畜牧师 站长
赖 华:市畜牧兽医站高级畜牧师 副站长
上一篇:关于高度重视中学生辍学问题的建议
下一篇:对赣州市农科所搬迁问题的看法和建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