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昌县农业局 钟跃毅
众所周知“一粒种子可以改变一个世界,一个品种可以造福一个民族”,可见品种对水稻增产之作用。应用合理的品种搭配是充分利用光温资源,争取季季高产的重要措施。为了摸索出赣南早晚稻品种最合理的搭配方式,我们从2000年开始进行试验,经过多年的摸索结果表明赣南大力推广早稻金优207熟组配晚稻汕优63熟组的搭配方式,最能充分利用光温资源,实现季季稳产高产。
一、赣南早晚稻品种种植状况调查
1、早晚稻品种生育期状况调查 表一
季别
|
熟期
|
生育期(天)
|
代表品种
|
主栽品种
|
早稻
|
早中熟
|
95—105
|
浙733
|
优Ⅰ66、金优71、株两优02、T优898、淦鑫203
|
迟熟
|
106—110
|
金优402
|
优Ⅰ402、跃新68、金优974、金优899、田两优4号、金优463、淦鑫206、金优402
|
晚稻
|
早熟
|
100—110
|
金优207
|
跃新2号、优Ⅰ77、金优77、协优432、优Ⅰ4480、淦鑫699、丰源299、T优968、金优207
|
中熟
|
111—120
|
汕优46
|
跃新1号、淦鑫688、九农712Ⅱ优46、金优桂99、汕优82、汕优46
|
从表一可以看出:赣南早稻主栽品种生育期在95—110天之间;二晚主栽品种生育期在100—120天之间。
2、早晚稻品种搭配状况调查 表二
早晚稻搭配类型
|
生育期搭配(天—天)
|
代表类型品种
(品种—品种)
|
主栽搭配品种
(早稻—晚稻)
|
早稻早中熟—晚稻早熟
|
105—110
|
浙733—金优207
|
优I66、金优71、淦鑫203、株两优02、T优898—淦鑫699、跃新2号、T优968、优I77、金优77、金优207、丰源299、协优432、优I4480
|
早稻早中熟—晚稻中熟
|
105—120
|
浙733—汕优46
|
优I66、金优71、淦鑫203、株两优02、T优898—淦鑫688、跃新1号、九农712、金优桂99、汕优82、汕优46、II优46
|
早稻迟熟—晚稻早熟
|
110—110
|
金优402—金优207
|
金优463、金优402、跃新68、金优974、—淦鑫699、跃新2号、T优968、优I77、金优77、金优207、丰源299、协优432、优I4480
|
早稻迟熟—晚稻中熟
|
110—120
|
金优402—汕优46
|
金优463、金优402、跃新68、金优974—淦鑫688、跃新1号、九农712、金优桂99、汕优82、汕优46、II优46
| 从上表可见,赣南早晚稻品种生育期搭配大致为四种类型:105—110天,105—120天,110天—110天;110天—120天。
3、早晚稻品种各熟期种植面积和亩产量调查 表三
季别
|
熟期
|
代表品种
|
种植面积
(万亩)
|
产量
(公斤/亩)
|
早稻
|
早中熟
|
浙733
|
211.2
|
322.5
|
迟熟
|
金优402
|
113.8
|
379.1
|
晚稻
|
早熟
|
金优207
|
237.9
|
318.4
|
中熟
|
汕优46
|
101.9
|
375.8
| 从表三可以看出,赣南早、晚稻均以早熟品种为主,亩产量在322.5—375.8公斤,早熟品种占当季的65%以上,迟熟品种占当季种植面积35%左右。
4、早晚稻各熟组光温资源利用情况 表四
季别
|
熟组
|
代表品种
|
播种期
(月/日)
|
始穗期
(月/日)
|
成熟期
(月/日)
|
播种至始穗所用有效积温℃
|
全生育期所用有效积温℃
|
早稻
|
早中熟
|
浙733
|
3/20
|
6/5
|
7/5
|
1651.1
|
2462.4
|
迟熟
|
金优402
|
3/20
|
6/15
|
7/15
|
1910.3
|
2748.8
|
晚稻
|
早熟
|
金优207
|
7/1
|
9/15
|
10/20
|
2147.5
|
2949.7
|
中熟
|
汕优46
|
6/20
|
9/15
|
10/20
|
2451.2
|
3253.4
| 从表四可见,赣南早稻全生育期需有效积温2462.4—2748.8℃,晚稻全生育期需有效积温2949.7—3253.4℃。(注:有效积温≥12℃的日平均气温)
二、早晚稻品种搭配试验
1、早稻品种种植试验(2000年-2009年)
早稻品种试验从2000-2009年进行,试验田前作为冬闲田,试验的播种期、始穗期、成熟期、全生育期、播种至始穗所用有效积温、全生育期所用有效积温、亩产量等记载参照江西省水稻区域试验记载标准,所有数据为10年的平均数,试验小区面积为0.15亩,两次重复随机排列,秧田亩播种量为20公斤,育秧方式为塑料薄膜湿润育秧,秧龄均为30天,栽插规格为5×6寸,每蔸人工栽插2粒谷秧苗;亩施面肥40%三元素复合肥25公斤,移栽后3天内施除草剂,移栽后7天亩施45%复合肥25公斤,分蘖盛期亩施45%三元素复合肥20公斤,防病灭虫同大田生产,成熟后按小区收割晒干称重。表五
熟组
|
试验品种
|
播种期
(月/日)
|
始穗期
(月/日)
|
成熟期
(月/日)
|
全生育期(天)
|
播种至始穗所需有效积温℃
|
全生育期所需有效积温℃
|
产量
( 公斤/亩)
|
早中熟
|
浙733
|
3/20
|
6/3
|
7/3
|
105
|
1599.9
|
2404.7
|
361.5
|
迟 熟
|
金优402
|
6/8
|
7/8
|
110
|
1727.3
|
2547.4
|
404.5
|
迟熟A
|
金优207
|
6/23
|
7/23
|
125
|
2126.3
|
2980.1
|
550.3
|
迟熟B
|
汕优46
|
6/27
|
7/28
|
130
|
2236.5
|
3122.7
|
604.4
|
迟熟C
|
汕优63
|
7/2
|
8/3
|
136
|
2376.8
|
3293.7
|
627.5
| 从表五可见:
①长江中下游地区的感温性品种在赣南作早稻种植,3月20日播种,最早7月3日成熟,最迟8月3日成熟。
②不同熟组品种,生育期不同,生育期短的品种在赣南作早稻种植生育期也短;生育期长的品种在赣南作早稻种植生育期也长。
③随品种生育期延长,产量呈现递增。
晚稻品种种植试验(2000年-2008年,其中岳优9113试验从2006年-2008年)
晚稻品种试验从2000-2008年进行,试验田前作为早稻田,试验的播种期、始穗期、成熟期、全生育期、播种至始穗所用有效积温、全生育期所用有效积温、亩产量等,记载参照江西省水稻区域试验记载标准,所有数据为9年的平均数,试验小区面积为0.15亩,两次重复随机排列,秧田亩播种量和秧龄分别:岳优9113为20公斤18天、金优207为20公斤20天、汕优46为15公斤30天、汕优63为12公斤45天,育秧方式为湿润育秧、汕优46、汕优63在秧苗二叶一心期施用多效唑培育矮壮秧,栽插规格为6×7寸,每蔸人工栽插1-2粒谷秧苗;亩施面肥45%三元素复合肥20公斤,移栽后3天内施除草剂,移栽后7天亩施45%复合肥25公斤,分蘖盛期亩施45%三元素复合肥10-20公斤,防病灭虫同大田生产,成熟后按小区收割晒
表六
熟组
|
试验品种
|
播种期
(月/日)
|
成熟期
(月/日)
|
安全齐穗期
(月/日)
|
全生育期
(天)
|
播种至齐穗所需有效积温(℃)
|
全生育期所需有效积温(℃)
|
产量
( 公斤/亩)
|
特早熟
|
岳优9113
|
7/5
|
10/20
|
9/20
|
105
|
2159.3
|
2836.2
|
406.7
|
早 熟
|
金优207
|
7/1
|
10/20
|
110
|
2272.8
|
2949.7
|
457.6
|
中 熟
|
汕优46
|
6/20
|
10/20
|
120
|
2576.5
|
3253.4
|
516.4
|
迟 熟
|
汕优63
|
6/10
|
10/20
|
130
|
2839.8
|
3516.7
|
552.3
| 从表六可以看出:
①长江中下游地区的感温性品种不论生育期长短均可以在赣南作晚稻种植。
②不同熟组的品种采用适期播种,均能在9月20日前安全齐穗。
③不同生育期的品种产量随生育期延长,产量呈现递增。
3、几种不同熟组的水稻早晚稻搭配光温资源利用情况 表七
早晚搭配方式(组-组)
|
试验品种
(品种-品种)
|
产量
(公斤/亩-公斤/亩)
|
平均产量
(公斤/亩)
|
两熟组品种全生育期所用有效积温
|
全年最大可利用有效积温℃(含重复利用)
|
未利用有效积温(℃)
|
早中熟—特早熟
|
浙733—岳优9113
|
361.5-406.7
|
384.1
|
5240.9
|
6810.4
(从3月20日至8月3日从6月10日至10月20日合计有效积温)
|
1569.5
|
早中熟—早熟
|
浙733—金优207
|
361.5-457.6
|
409.6
|
5354.4
|
1456.0
|
早中熟—中熟
|
浙733—汕优46
|
361.5-516.4
|
438.9
|
5658.1
|
1152.3
|
早中熟—迟熟
|
浙733—汕优63
|
361.5-552.3
|
456.9
|
5921.4
|
889.0
|
迟熟—特早熟
|
金优402—岳9113
|
404.5-406.7
|
405.6
|
5383.6
|
1426.8
|
迟熟—早熟
|
金优402—岳9113
|
404.5-457.6
|
431.1
|
5497.1
|
1313.3
|
迟熟—中熟
|
金优402—汕优46
|
404.5-516.4
|
468.5
|
5800.8
|
1009.6
|
迟熟—迟熟
|
金优402—汕优63
|
404.5-552.3
|
478.4
|
6064.1
|
746.3
|
迟熟A—特早熟
|
金优207—岳9113
|
550.3-406.7
|
478.5
|
5816.3
|
994.1
|
迟熟A—早熟
|
金优207—金优207
|
550.3-457.6
|
503.9
|
5929.8
|
880.6
|
迟熟A—中熟
|
金优207—汕优46
|
550.3-516.4
|
533.4
|
6233.5
|
576.9
|
迟熟A—迟熟
|
金优207—汕优63
|
550.3-552.3
|
551.3
|
6496.8
|
313.6
|
迟熟B—特早熟
|
汕优46—岳9113
|
604.4-406.7
|
505.6
|
5958.9
|
851.5
|
迟熟B—早熟
|
汕优46—金优207
|
604.4-457.6
|
531
|
6072.4
|
738.0
|
迟熟B—中熟
|
汕优46—汕优46
|
604.4-516.4
|
560.4
|
6376.1
|
434.3
|
迟熟B—迟熟
|
汕优46—汕优63
|
604.4-552.3
|
578.4
|
6639.4
|
171
|
迟熟C—特早熟
|
汕优63—岳9113
|
627.5-406.7
|
517.1
|
6129.9
|
680.5
|
迟熟C—早熟
|
汕优63—金优207
|
627.5-457.6
|
542.3
|
6243.4
|
567.0
|
迟熟C—中熟
|
汕优63—汕优46
|
627.5-516.4
|
523.2
|
6547.1
|
263.3
|
迟熟C—迟熟
|
汕优63—汕优63
|
627.5-552.3
|
532.2
|
6810.4
|
0
| 从表七可以看出:
1、早稻早中熟配晚稻各熟组平均亩产量:384.1-456.9公斤,早晚两熟组合计有效积温利用5240.9-5921.4℃,未利用有效积温889-1569.5℃,光温利用最差;
2、早稻迟熟配晚稻各熟组平均亩产量: 405.6-478.4 公斤,早晚两熟组合计利用有效积温5383.6-6064.1℃,未利用有效积温746.3-1426.8℃;
3、早稻迟熟A配晚稻各组平均亩产量: 478.5-551.3公斤,早晚两熟组合计利用有效积温利用5816.3-6496.8℃,未利用有效积温313.6-994.1℃;
4、早稻迟熟B配晚稻各熟组平均亩产量:505.6-578.4 公斤,早晚两熟组合计利用有效积温5958.9-6639.4℃,未利用有效积温171-851.5℃;
5、早稻迟熟C配晚稻各熟组平均亩产量:517.1-532.2公斤,早晚两熟组合计利用有效积温6129.9-6810.4℃,未利用有效积温0-680.5℃。
从以上可以看出:赣南早晚稻以“早稻迟熟A金优207熟组配晚稻迟熟汕优63熟组”搭配是最佳方式。虽然平均亩产量只有551.3公斤,与最高搭配亩产578.4公斤亩少27.1公斤,但比目前大面积早晚稻搭配方式早中熟配早熟亩产409.6公斤亩增141.7公斤、也比早中熟配中熟亩产438.9公斤亩增112.4公斤、比早中熟配迟熟亩产406.9公斤亩增94.4公斤、比迟熟配早熟亩产431.1公斤亩增120.2公斤、比迟熟配中熟亩产468.5公斤亩增82.8公斤,比迟熟配迟熟亩产478.4公斤亩增72.9公斤,并且有利光温利用率,有利双抢合理安排劳力,有利于大面积推广应用。
三、大力推广应用早稻迟熟金优207熟期配晚稻汕优63熟期的思考
1、早晚稻品种合理搭配具有重要的增产增收意义。赣南地区早晚稻种植迟熟品种,水稻营养生长期延长,光温利用率提高,又可避开5月中、下旬至6月上旬的低温阴雨,提高结实率,在不增加播种面积的情况实现增产的效果。赣南早稻播种面积常年在325万亩,晚稻播种面积348万亩,按照早稻迟熟配晚稻迟熟的搭配方式种植,每年此方式推广80%的面积全赣南就有260万亩,每亩增产141.7公斤,累计增产3.68亿公斤;按每公斤平均粮价2元计算农民共增收7.37亿元.相当于再造了一个播种面积50万亩的中等县,具增产增收意义十分重大。
2、在政策上确定“金优207熟组”的品种在赣南可作早稻种植,“汕优63熟组”的品种在赣南可作二晚种植的地位。由于江西省现行的水稻品种审定制度早稻只设早中熟浙733熟组和迟熟金优402熟组,二晚设特早熟岳优9113(试行)、早熟金优207熟组和中熟汕优46熟组,品种审定有明确的种植季别和种植区域,而金优207熟组、汕优46熟组和汕优63熟组在政策上没有明确可以在赣南作早稻或晚稻种植的许可,因此,农业部门对此类品种不敢推广,种业公司也不敢大胆销售,农民也就无法购到种子。但是,赣南地处江西省的南部,纬度在24°29′—27°29′,比南昌北纬28°41′低3°,比九江北纬28°47′—30°06′低5°,常年水稻复种面积650万亩,另外,周边省份的相邻地市,根据生态区域的不同,较早设立了市级水稻品种审定,比如福建的龙岩、广东的梅州、韶关市等其省农业厅均为其设立了该生态区域的品种审定,促进了当地粮食生产的发展。所以,建议以市农业部门向省农业厅报告江西的品种审定在赣南单列早稻迟熟金优207熟组晚稻迟熟汕优63熟组,或省农业厅同意设立赣州市水稻品种审定委员会,采用赣南审稻专门审定适宜赣南种植的早稻迟熟金优207熟组和晚稻迟熟汕优63熟组,在法律上确认这类品种在赣南种植的地位,于利推广应用。
3、在水稻品种培育是给予支持。建议市政府对公有制的市农科所、有水稻品种培育科研能力的县级农科所及民营育种企业给予政治、经济、技术、科研用地、农机具及良种补贴上的支持,对审定一个品种在经费上给予10万元的鼓励。
4、成立协作攻关组探索出一整套高产栽培技术。市里要成立赣南审水稻品种高产优质栽培技术攻关组,由市、县有关农业行政、科研、科技、大专院校和基层专家组成,对不同纬度、海拔、平原、丘陵、山区、各类型田等各种因素进行综合试验,掌握准确的数据、摸索出科学的高产栽培技术。
5、切实抓好推广工作。全市要加大示范力度,市里将此增产项目列入对各县级政府的目标考核上,精心组织,选好优良品种,派出技术人员,组织专家授课,使项目尽快应用到生产实践中,为全市粮食增产发挥作用。
钟跃毅:男,(1965.10- )高级农艺师,13970715336,zhyy1027@126.com |